
有壓力就代表有害?心理諮詢師帶你重新檢視壓力
大家是如何看待壓力呢?你會認為壓力是有害身心,應該盡量避免?還是認為壓力有益身心,面對也無妨?以上提及的兩種看法,正代表著 Crum等人所提出的兩種壓力心態 (Stress mindset)。
大家是如何看待壓力呢?你會認為壓力是有害身心,應該盡量避免?還是認為壓力有益身心,面對也無妨?以上提及的兩種看法,正代表著 Crum等人所提出的兩種壓力心態 (Stress mindset)。
2022年快到了,你已在盤算新一年要達成什麼在去年還沒完成的目標嗎?「我要這個!」「這個也很吸引嘛… 好吧我也要!」背包裝著的行李越來越重。不如… 趁著還沒有超重失平衡之前,先卸掉疊在背包底的雜物吧!
有些人會這樣形容空虛:「我知道我應該感受到什麼,但就是失去了某些東西」。情感空虛的人,可能無法感受到佳節與親朋相伴的溫暖和聯繫感;伴隨著一種沒有意義和不滿足的感覺,卻沒有強烈動機去改變。因為「空虛」是形容「失去」了些什麼,彷彿令它更難被定義。
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令自己覺得沮喪和乏力的事情時,往往會越想越灰心。這時,刻意記錄和集中在正面的事情,可以有效提升我們的心情和自尊,更可以幫我們減壓。
你試過在考試時失手考取低分嗎?又或者於工作中犯錯嗎?人生之中,難免會做錯事或經歷失敗。這些時候,你當下的情緒反應和想法是甚麼呢?為自己欠缺能力感到沮喪?還是趁早放棄算了直接了當?在心理學上,其實有分不同類型的心態 (Mindset)。了解自己所抱持的心態,可能會對你的人生有重大改變喔~ 往下看下去吧!
當我們處於疲勞狀態時,我們的活力、注意力可能會比狀態好的時候差一點,肌肉也會比較乏力。這些生理或精神徵狀都是一些幫助我們辨識是否太累、真的需要好好休息的警號。
「我在這段關係中沒有安全感、缺乏深厚的人際連結、對自己沒有信心……. 」
對問題的反面陳述讓我們覺得自己一蹶不振,然而若我們把陳述都一一反過來,可能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