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心理諮詢平台 | Just A Moment 等一等

綁架了人生的「受害者情結」?別再做悲苦的受害主角!

Woman vector created by pch.vector - www.freepik.com

你有試過覺得世界很不公義,身邊的人都看不起自己,所有慘事只發生在自己身上嗎?「明明我這麼努力了卻被惡意對待!」你又有試過總是在釋放孤單、無助的訊號,渴望有救世主的出現讓你得到保護和關心嗎?

🥺 我們在遭到打擊時,可能都會希望站在「受害者」的位置。

然而如果長期卡在這位置中,我們真的就能保護自己,不再受傷了嗎?

【「#受害者情結」的 8 個特徵】

💬「這世界對我有敵意。這便能解釋為何我這麼痛苦,別人必須為此補償我。」

💬「都是你害的,你怎麼可以負心於我?」

1. 心靈的孤兒原型:別人要為自己的生活困境負責任,讓自己無微不至地被寵愛

2. 無助心態:只有強者能保護自己,自己是無助弱小的

3. 偏執人格:透過堅持己見、支配別人來獲得權力

4. 敵意及攻擊傾向:環境充滿了威脅,隨時會受傷

5. 自我中心:認為別人不能、不願意或做不到自己的要求,就是完全不關心自己

6. 情感匱乏:沒有滋養和滿足自己心理需求的能力、對愛護不信任

7. 不願承擔責任:迴避被指責的機會,包括反省自己

8. 病態的悲苦角色:無意識地以吃苦來當作存在的證明

「受害者情結」的本質在於不願意面對生命的真實處境,承擔起會受傷的可能,及承擔要在某程度上保護自己的責任。

在關係中,有「受害者情結」的人會以無助的姿態渴求別人無盡的同情和關愛,甚至用威脅、情感操縱來勾住別人不讓人走。


【「受害者情結」是怎麼形成的?】

👶 「受害者」是一個受到很多情感創傷和痛苦的幼兒。幼兒希望受關注是生存本能,卻沒有能力保護自己。若他長期也沒有得到大人的關注,會處於恐慌狀態,最後留下受殘害的心靈。他唯有把所有人都看作為有可能和有意圖傷害、拋棄自己的人,形成「心理情結」的基石。加上往後的人生經歷不斷反覆確定「他人是有威脅的」的假設,形成「心理情結」。

🧠 「心理情結」即是一種接近本能的衝動,強烈而且是人們無意識的精神活動產物。它也是一種保護自己的生存方法。

⚡️ 意思是不論對方是誰,當某種人際互動情境發生時(例如:對方不聽自己的要求),有「受害者情結」的人的情感衝動會受到激發,「受害者」角色和一連串的對應情緒、信念和行動都會一一呈現。例如會以威脅、恐嚇來攻擊對方,讓對方成為「加害者」。


【那怎麼辦?拿起生命的自主權吧!】

「他人」帶著必然的不穩定性,當有「受害者情結」的人依賴別人去得到寵愛,便出現不能避免的矛盾。要逃離這惡性循環,便需要重整自己情緒失調的狀態,並鬆開綑綁自己的自我認同

1. 明白能滿足內心需求的人只有自己 

學習真正能夠安頓自己情緒,把內心帶回平靜安穩狀態的方法,例如:放鬆、呼吸、身體掃描、正念等。

2. 重新理解和詮釋自己受的傷,從痛苦中成長

明白我們可以透過開放自己和學習來修復自己後,我們需要學習怎樣接納過去破碎的自己,用慈愛的目光欣賞自己的生命力。

3. 鬆動固有的信念

一些童年形成的自我認同雖能起保護作用,現在卻可能已不適用,我們可以重新定義自己。

4. 學習與他人抱持彈性的距離

自己也會有令人不可信任的時候,學習換位思考來明白控制對方完全的揭露不會換來安全感。

對比起一種無助又無辜的姿態,我們拿起生命的自主權代表自己需要為難關負責。別人可能也是可惡的,但這不代表我們便沒有責任和不能保護自己。


【拯救者的過於熱心也是火上添油!】

與「受害者」對應的往往是「拯救者」角色。往往有「拯救者情結」的人認為自己位於高位,需要透過服務、幫助別人來獲得生存意義。反過來,這又是否剝削了對方成長的機會呢?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拯救者」的趨勢,也可以調整自己,建立好自我界線,保持適當的距離來互動,而不被任意擺佈。每個人也有自己的課題需要處理,絕不處理或太幫別人處理,也不是最好的平衡呢~

(文中內容參考蘇絢慧的《受害者心理》)

小編的話:⚠️ 並不是每個有受害者特徵的人就代表有「受害者情結」,「情結」的意思以上已經解釋了~ 跟大家分享是因為我們多多少少都有抱持受害者心態的時候。這些感到矛盾或抗拒自己的時刻,或許也是機會讓我們重整一個完整和諧的自己 🧚‍♀️ 

如果你正因為自己或身邊人的「受害者情結」而令生活和人際關係受到嚴重影響,請謹記尋求心理諮詢也是一個改變的出口!

▼想了解更多可以參考▼

蘇絢慧(2020)。《受害者心理》。台灣:平安文化。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