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缺少」思維,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 

內容大綱

「我在這段關係中沒有安全感、缺乏深厚的人際連結、對自己沒有信心…….」

當我們向別人或心理師傾訴時,往往會如此描述自己的問題。一系列的反面陳述讓我們覺得自己一蹶不振,然而若我們把陳述都一一反過來,可能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聽不膩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人的不同需求為我們的行動提供不同程度的動機。馬斯洛提出我們通常會由低至高滿足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嚴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我們或多或少會先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然而,有時候滿足高層次需求可能會先於滿足低層次需求,例如比起安全,我們可能更重視滿足尊嚴。

【從缺少到需求】

不就是這樣嘛。當我們讀需求層次理論的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懂它。然而,我們憤慨地糾結在自己缺少甚麼的痛苦時,真正的需求往往躲在背後,需要我們剝洋蔥般找出來。

🙎🏻‍♂️ A君說:「我真的很生氣,憑什麼他能獲得老闆的讚賞而我沒有?!」

這句話背後反映了什麼需求?你可能覺得A君因缺少讚賞而嫉妒。

🙎🏻‍♂️ 「這份計畫書有一半都是我的功勞!」

知道更多資訊後,你猜測A君不滿的是不公平的對待。然而,我們離辨認出A君的需求還差一步。

🙎🏻‍♂️ 「怎麼別人就是看不到我的努力?難道我真的這麼差嗎?」

在A君的怒氣背後原來是對自己能力的質疑。

這時,我們找到A君的需求了:獲得肯定和自我價值


【怎樣聽見自己的需求?】

當我們感受到強烈的負面情緒時,這些情緒通常是一個很好的提示。像A君一樣,我們對自己的提問需要一步步把重心從別人身上拉近自己,從「他」到「我」,去發掘自己其實在氣什麼。

“The absent but implicit.”

我們所重視和需要的事情,往往沒有被道出和聽見。

正面去探索自己的需要也是必要的。回想有什麼令自己覺得溫暖、喜悅、滿足的經歷,也能讓我們知道自己最重視的需求。例如:我最喜歡的是動手做模型、傢俱、維修。回想做這些活動時冒出的想法會讓你知道,其實我需要從挑戰自己獲得滿足感。


在迷茫中,出現在腦海中的聲音往往是「天啊,問我想怎樣?我就是不知道自己要怎樣嘛」。能否滿足需求是一回事,但起碼我們要先知道自己有什麼需求。

只有從正面標籤自己的需要,才能推動我們用行動回應需求。

有時候我們難以疏理自己的需求,或在過程中觸碰到未曾療癒的傷疤。這個時候,一個接納、非批判,而又有方向性和療癒性的討論可能正是你所需要的出口。

可試試到JAM平台申請心理諮詢服務喔!

這篇內容對您有幫助嗎?訂閱我們接收更多有用資訊!

Share:

Social Media

Most Popular

Categories

有煩惱?在等一等找到答案。

Trending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