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要都與人相處,你曾因心直口快而引起衝突嗎?說話有很多種方式,但怎樣說話才能與人相處更和洽,人生走得更順遂!來看看這次介紹的書藉,一起學習如何好好說話吧!
【書本簡介】
為人正直和說話太直真的只是一線之差嗎?語言能成就人,也能傷人。當你學會先放下批評,想想自己溝通的目的,就能說出成就自己和別人的話。作者善用神經語言程序學的語言技巧,化成 8 大思維框架、54 種語言模式,讓我們可以像蘇格拉底般用言語讓他人看清自己的盲點,讓別人從心底裡對你信服,化解矛盾衝突。
【書本摘要】
以下為第八章《實用語言技巧》的摘要:
1. 運用感官語言引起共鳴
視覺、聽覺、感覺是我們用感官來了解世界的常用渠道。「這個世界非常美麗(視覺)」、「你的聲音很悅耳動聽(聽覺)」、「跟你一起很有安全感(感覺)」等等,你使用的語言是哪一種?如果你三種感官語言都能靈活運用,那麼你與許多人也能相處融洽。
📖 善用邏輯性強、抽離的理性語言
所謂旁觀者清,當我們捲在情境中會被情緒影響理解和判斷。使用理性的語言能讓自己或當事人離開原本的位置,從旁觀者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自然能更冷靜、客觀、中立。
例如:
「你對剛才那個人(意指自己/對方)的表現滿意嗎?」
「在X的眼中,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0 到 10 分,你可以為過去的自己打多少分?」
2. 與其「指責」對方,不如讓對方甘願「負責」和尋求解決方法
「你怎麼能忙於工作就不理我?」這樣指責丈夫必然引起反抗。如果先肯定丈夫的付出,那麼對方就更會自發地配合妻子的需要,因為他感受到尊重和信任。例如:「我知道你努力工作為我們的生活付出,但我常常一個人在家感到好孤獨,好想你陪陪我……」
3. 非語言信息往往比語言更反映真實狀態
能做到「同聲同氣」自然能產生共鳴,但很多時我們只用說話內容做到共情,而忽略在非語言上的配合模仿。在對話時,嘗試配合對方的肢體語言、聲調、語言習慣(例如:偏好詞)、呼吸,你就能提升親和力。
a. 肢體語言:包括目光、面部表情、身體運動、觸摸、姿勢與外貌、身體間的空間距離等。例如:配合別人的坐姿,對方蹺腳坐,你也蹺腳坐。
b. 聲調:包括重音、聲調、停頓、語速等。例如:對方大聲你也大聲,對方溫柔你也溫柔,能幫你達到情緒上的共鳴。
c. 語言習慣:不同年紀、不同偏好的人有各自的偏好詞,比如韓迷的「歐巴」、中年人把「節儉」放在嘴邊。抓到別人的偏好詞,在適當的時候重複給對方聽,便能建立親和力。
d. 呼吸:和走路的步伐一樣,配合對方呼吸的頻率,便很容易與對方「心靈相通」,取得對方的信任。
4. 按對方的語言偏好調整自己
如果對方是喜歡問「為什麼」的 why 型……
喜歡尋根問底的人會常常問「為什麼」。如果想要影響他們,就要迅速引發他的好奇心,不然對方對你講的內容就會失去興趣。電視劇是如何吸引你繼續追下去?往往便是在關鍵時刻突然停止,引起你的好奇心。
對方是講究秩序的 what 型……
這類人會找很多資料、證據出來建構邏輯,並按照邏輯行事。要滿足這樣的聽眾,我們便要用數據、理論來引證說法,並引用權威人士說過的話,令對方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你。
對方是思考解決方案的 how 型……
不問為什麼,行動先於一切的這類人重視如何解決問題,是執行型的人才,並擅長在體驗中成長。因此,我們要幫他創造行動的環境,讓對方從體驗中成長,例如:幫忙制定目標、解難、尋找練習機會。
對方要知道對自己的好處才有動力的 what if 型……
如果不知道自己努力是為了甚麼,你會自發去做某件事嗎?如果答案是「不會」,你可能就是喜歡思考「如果是這樣對我有甚麼好處」的 what if 型。要引起這類人的興趣,就要讓他們看到美好的願景,展望未來,例如:「今天學習數學並不是讓你將來買菜更方便,而是為了鍛鍊你的腦袋」。
▼想了解更多可以參考 ▼
黃啟團(2022)。《別人怎麼對你,都因為你說的話》。台灣:平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