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一個人與親密伴侶的關係,除了能知道他是一個怎樣的情人,更能推斷出他與父母或照顧者的關係。這些親密關係的共通點,除了是能為人提供基本需要的滿足外,更重要便是能夠滿足人的情感需求,包括安全感、關懷與喜悅。❤️
【🔄 依附關係模式的形成】
照顧者與嬰兒的首兩年互動為依附關係模式立下基礎。照顧者能及時、持續地回應嬰兒的壓力(例如:沒有食物時),讓嬰兒知道這個人是可以依賴的對象,以致日後兒童探索外界挑戰時也有一個安全基地。
在兒時建立安全型依附模式的成人,較容易在遇到困難時向伴侶尋求情感支持;而建立了其他依附型模式的成人,則容易在衝突中展現出戒備的態度,或是直接壓抑自己的情緒。依附關係模式亦會隨青少年和青年階段所經歷的親密關係(例如:伴侶長期不回應自己的情感需求,有一個控制欲過高的伴侶等)而改變。
【👶🏻 主動改變依附關係模式】
但明白自己的依附關係模式,並不代表我們只能停留於解釋自己的行為。即使已成年,我們仍能有意識地改變與他人連結的方式。
如果你有焦慮/逃避型的依附模式… 有學者提出你的伴侶能這樣幫助到你和這段關係:
1. 焦慮依附 🔥
在困擾時伴侶若能提供情緒支援(例如:提供撫慰和幫助你鎮定),可以對關係減少焦慮和不安
2. 逃避依附 🏃
伴侶可以嘗試表達清楚為何一些在親密關係中的請求是合理和平常的(例如:會想知道伴侶的過去和想法),減低你覺得受威脅和控制的可能
這樣不僅能減少依附模式對關係的影響,更可以幫自己建立安全依附模式呢~
除了伴侶能幫助自己外,自己也能做些什麼嗎?
📣 想知道更多具體方法,留言讓小編知道吧~
想了解更多可以參考 ▼
Fraley, R. C. (2019).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Recent developments, emerging debat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70(1), 401–422.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010418-10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