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個案分享我們邀請到林嘉誼治療師(Karyn)為我們分享一位在剛入職場的年輕男孩所面對的社交焦慮。
【個案簡介】
一位剛入職場工作的男生來尋求心理輔導,指醫生診斷他失眠,同時有焦慮情況,甚至試過因驚恐症出現而進入急症室求助(長期焦慮有機會誘發驚恐症)。他希望以心理治療入手,避免長期依賴藥物。
案主是家中獨子,母親為他放棄工作當全職媽媽。他從小在家中受盡關注,成長過程中甚少面對負面評價。但近年他在關係上面對不少轉變,例如與關係親密的母親因關係僵化、身邊好友逐漸離港、對工作感到迷惘、對自己的表現沒有信心。這些因素都讓他承受壓力,逐漸在生活和社交方面感到吃力…
【Karyn的話】
在傾談中,我們一同思考他固有的想法如何影響著他的事情的看法和感覺,我嘗試讓他明白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為如何環環相扣 — 案主回想讀書時期,他特別討厭自己的意見不被接納的時候。他認為負面評價代表著別人的不接納、挑剔,自己力有不逮。
這些想法令他經常擔心自己的表現,在社交情境裡倍感壓力、恐懼和焦慮。之後他發現當「健康問題」出現的時候,別人會較容易接受自己的表現未如理想。他便開始不自覺地用這為藉口減省面對質疑和負面評價的境況。
我一方面助案主更開放地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同時亦鼓勵他把每次隨負面評價而來的想法、感受和行為紀錄下來。這讓他逐漸意識到以上的認知扭曲和負面行為模式如何影響自己。第二節開始,我們有了互相信任的基礎,我與案主探討他的個人經驗,讓他發現他的情緒、想法和行為的關係我教導他控制焦慮情緒,例如嘗試複習練習和轉移焦點。
第三、四節之間,案主在工作上面對上司的意見時仍會出現焦慮情況,但他逐漸學會控制當下的焦慮情緒,平復心情後再回想及紀錄負面思想。
其後,我透過引導案主用較客觀的方式去回顧事件,讓他減少用以往的負面角度出發。例如,「我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的評價,但上司的負面評價並不全然代表我不被接納」,「我仍然有其他可取之處和進步空間」,「我有信心下一次會有更好的表現。」
慢慢地案主開始一步一步學懂了面對負面評價,而非下意識地害怕和逃避,以此慢慢助他建立自信。在5至6節後,案主已達輔導目標,學會以客觀的角度回顧事件,控制突發的焦慮情況,大大減少了於社交場合的焦慮,亦能較從容面對別人的評價,回復正常工作。
有時候,別人的負面評價不一定帶有針對性。發生了的事情我們沒法改變,但改變慣性思維能讓自己在社交上持更開放的態度、建立更有效的應對方式,過更快樂的人生。
若你遇到類似情況而自己找不到破局的方法,不妨到JAM平台預約系統預約心理諮詢服務哦!